您现在的位置: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中文版 >> 走进田野 >> 文章正文

  环县环城镇庙会影戏调查散记           ★★★ 【字体:
环县环城镇庙会影戏调查散记
作者:张 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16    更新时间:2006-12-17    

    2006年7月17至19日,我和郑劭荣、张冬菜、卜亚丽一行四人在甘肃省环县环城镇白草塬村赵沟门,连续三晚欣赏了韩志鸿戏班在当地酬谢火神爷的庙会戏,现将相关情况介绍给大家。

    1、白草塬村、火神庙概况与会长的职责

    白草塬村离环县县城很近,交通较为便利。气候干燥,降水稀少,经常遭受旱灾。虽然现在有不少人外出做生意、打工,但对主要以种庄稼、养羊为生的村民来说,老天赏脸、庄稼丰收、人畜兴旺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因此他们每年都会祈求当地神灵的保佑。农耕文明中对自然和神灵崇拜和依赖的传统,还明显地积淀在当地民众的心灵之中。每年阴历6月23日(火神爷诞辰)前后白草塬村都要邀请皮影戏班连续演出3天,酬谢火神爷,以保佑全村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火神庙在半山腰上,一间窑洞里供奉着火神爷,庙外的树上挂着一面小锣。庙门上的对联为:“保一方风调雨顺,佑四季国泰民安。”庙内供桌上方悬挂的4个条幅写道:“一柱信香答上苍,二仪呈祥放毫光,三元赦罪齐降福,四句偈言保安康。”(见图1)

    村里居民选1人担任会长,今年的会长是赵学文,由他负责安排庙会戏的相关事宜。据赵会长介绍,全村400多口人,每人收取2元钱,共800元。艺人表演每晚150元,共计450元,其他用于师傅们烟酒、吃住、香裱等开支。会长的主要工作有:1、提前联系好戏班。2、到每家每户收钱。个别人多交2元钱,叫给火神爷买东西。3、招待演员吃住,作好服务工作。

    2、演出情况与简要分析

    第一晚叫“挂灯”,据说是因把表演影戏的油灯悬挂起来而得名,当然现在一般悬挂电灯了,环县还有部分没有通电的地方演出时还使用油灯。晚上20:25分开始搭建戏台,戏台朝向火神庙。每晚演出都是先唱神戏,然后再唱正戏。21:10分至21:30分演出神戏《天官赐福》和仪式戏《过关》。开演神戏时在戏台前烧纸、上香、放鞭炮,同时派2人去火神庙烧香、放鞭炮、磕头。

    据苟红川师傅介绍,道情里面最主要、最宝贵的一种戏就是庙会戏,庙会神戏保佑人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大小人等平安。神戏的唱词不外传,师傅要到徒弟出师的时候才传给徒弟。过去唱神戏的时候还会把神像抬到戏台前面,让神看戏。

    《天官赐福》中天官出场时领着一个童子,随后出场的有刘海、韩湘子等。每折都有天官,其他人物可以调换,如福、禄、寿、喜德星君、五福判官、八仙、药王、龙王等。

    过关是一种迷信,现在孩子贵重,如果孩子爱哭、生病等,父母就会带他到庙里去问菩萨,很可能就需要过关,以保佑大吉大利。《过关》表演关公出五关斩六将,过的关主要有魔鬼关(巫鬼关)、鸡决关(一种妖怪)、白虎关等。把所有的关都过了,就平安吉祥了。过关时由父母亲领着孩子,先杀鸡闯关,然后用烧着的草纸在小孩额前环绕,用鸡血涂一下小孩,以去邪纳吉(见图2、3)。红布和针是辟邪用物。公鸡用后归班主,另付20元钱5名艺人均分,红布和针是辟邪用物。小孩头上的2元钱归演唱师傅。小时候过关5角钱,价钱基本上统一。可以5个小孩同时过关。如需过关,要在开演以前给他们打招呼。据小孩的母亲说,她家的小男孩5岁,小时候爱哭、发烧、生病,过关后就可以健康成长了。过关是自己要求的,事先要给戏班说好。现在这种仪式已经难以看到,我们还是非常幸运的。

    过关仪式是人们重视自己自然生命的延续和传宗接代观念的一种表现。闽西木偶戏中有祈保儿童的夫人戏,除演出《夫人传》外,同时还要为儿童举行“过关”的仪式,为请戏人家驱邪消灾。陕北一带有给孩子“保锁”的乡俗,认为小孩魂魄不全,为了消灾解难,便请法师或道士给小孩保锁。等小孩长到12岁时,魂魄已全,再请原法师来开锁,给被保锁的孩子举行解锁过关仪式,这样就平安了。定边一带大致有以下3类孩子是保锁对象:一是孩子出生时不顺利的,二是婴儿时期哭闹厉害的,三是孩子有病缠身的。这些情形和环县影戏需要过关的孩子差不多。贵州湄潭为6岁儿童举行的过关仪式,是由端公来完成的一种冲傩活动,目的是解除缠绕过关儿童的“七十二关煞”,让其健康成长。这些都是借助戏剧或专职人员,通过一种仪式,为小孩去邪消灾,让他们顺利长大成人。环县影戏的过关仪式,也是通过一种仪式性的表演来完成小孩的人生成长仪式,表演艺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一种类似巫师的职责,借助影戏与神灵沟通,满足人们的愿望。

    过关之后,演出武戏《玉山聚将》,苟红川负责演唱和操纵(后由杨登仪接替,杨还曾拉了一段时间二胡),韩志鸿负责大锣、水(甩)梆子、钹(徐向荣负责过一段时间),杨锋负责四弦和大唢呐,汤金凤负责三吹(笛子、笛呐、唢呐)和小号,赵兴旺负责板鼓、简鼓、小锣和二胡,77岁的赵聚汇帮忙打渔鼓,平时5人一班的时候,渔鼓、简板和二胡不能同时使用。演唱有特殊的帮腔形式——嘛簧,一般4句一嘛簧,由前台师傅领起,后台全体人员在最后一个字合唱拖腔,气氛热烈,优美动听。观众有100多人,大多为老人和小孩,还是比较热闹。杨登仪、徐向荣本来不是戏班的成员,前来参加表演,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戏班交流和合作的情况。

    第二晚叫“正会”,当天是火神爷的诞辰。晚上21:08分开始表演神戏《天官赐福》和还愿戏,21:25分开始表演正戏《征北塔》。究竟为何还愿,我们没能了解到相关情况。据村民赵巨业说,还愿之前要到庙里打卦,把小牛角锯开两半,空的朝上,为阳卦,表示神灵不接受;朝下,为阴卦,表示神灵接受;一阴一阳,表示神灵满意。

    第三晚叫“夜止”,表示今晚的演出是最后一晚,演出到此结束了。晚上21:05分开始表演神戏《天官赐福》,后演出正戏《陈兴跑四川》(《忠义图》)。

    这3晚的演出,一方面,全体村民出资,邀请戏班表演神戏,酬谢和祈求神灵的保佑。另一方面,个人也可借此机会,通过某种仪式,祈求和答谢神灵的庇护。另外全村民众还可聚在一起,在期盼神灵赐福的同时交流娱乐。

    3、一点感想

    陈志进先生在《申报》1925年10月12日本埠增刊(四)上的《甘肃之灯影戏》一文有这样一段描述:“灯影戏之在甘肃地面,与梆子大戏,分道而驰,各不相妨,小庙小会,因戏价地址时间关系,皆趋灯影而舍大戏。大戏之在甘肃,演夜戏者极少,而灯影戏,日夜可以通演,日中借日光,夜中用油灯,然日光究不如灯光之美观,而观者之多,亦夜中为盛。是戏发源于兰州,通行于各府州县,穷乡僻壤,农夫妇孺,趋之若鹜。而消息灵通,传播即极易,遇有演者,四乡即知,周围一二十里之间,背凳肩椅,络绎而来,归时每在三更半夜,露重寒深,亦欣欣然而有喜色,无所后悔。”这种情况,在80多年后的环县还能见到,虽然奔波一二十里去看影戏的情景已难再见,但庙会戏的演出和民众看戏的热情依然还在,这些都为环县影戏的传承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民众基础。

    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情况了解不够详细和深入,不能进行具体的描述和分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庙会戏演出的情景将永远留存在我们的心间。


 
文章录入:office    责任编辑:offic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