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 首页 » 评论海子 » 浏览文章: 被毁坏的诗人形象——余徐刚《海子传》读后联想
« 怀念海子:18岁,一个赤子成年《海子传》——全景记录诗人短暂一生 »

被毁坏的诗人形象——余徐刚《海子传》读后联想


关于诗人现在已经不在那么流行了。80年代是诗人的年代,是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年代,所以那个时代人更富于激情和创作,但现在不行了,人们把更多的时间送给了那些富于动感的叫做音乐的东西,或者其他的更多的时髦的消费中去了。现代人严重的诗人大约是带有讽刺或者嘲弄意味的,我想这大概与这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主题存在很大的关联的吧。这注定了是一个没有诗歌的年代,当然也更不会再有人去写诗歌了,除了几个可爱的男生为了取悦小情人而写些狗屁不通但极富煽情意味的短句之外,大约不会再有人去临风吟唱了吧。不过海子倒真是有些例外,我实在不敢相信一个死前仍是默默无闻的诗人,死后了这么多年了,居然还有那么多诗人非诗人来关注他,也算得上是诗歌史上一件大事了。

就我个人而言,尽管我对他最后的死亡方式很不以为然,但我仍旧是尊敬海子的,一个能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生的热血献给诗歌的人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也定然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可爱的人。至于他的死,也许正是理性生活与理想王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吧,据说继海子之后还有很多的诗人为这为那的自杀了,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是,我辈原本不是弄诗的人,对诗人也是一无所知,在这里对死者妄加评论也是极不道德的,所以这里并不讨论这个问题。今天引起我要说这个问题的是一本名叫《海子传》(余徐刚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的书让我不由得产生一种痛苦。很显然,这是一本我所见过写得最差劲的传记,书中既缺少传记文学所必备的客观评价,更缺乏对海子生平事迹的详尽叙述以及传记文学对资料出处、引用的严肃性,而仅仅只是以一种近乎街头巷尾闲谈般的文字,将孩子生前尤其是少年事的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以及添些无谓的感叹拿出来拼凑成些破烂的文字,这种毫不连贯的流水帐式描写,读过之后,感觉好象只是站在一个远远的角落窥视海子一般,对其的整个印象仍然是模糊不清的,18万字的书给我们描绘书的海子形象竟然还不如西川的那不足三千字的怀念文章更能给我们展现出诗人的完整形象。而这样的说能够出版并且还被学校收藏进了图书馆,真是另人匪夷所思,这大概还是与海子的名气有关吧。于是想起钱钟书的那句话:“生前饿死的诗人,死后往往能够养活一大帮人。”不过我仍然感到痛苦,这样的传记的流传,无疑是对诗人的毁灭!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为了防止SPAM,含链接的评论需要审核后才能显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评论及回复

最近发表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