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 首页 » 评论海子 » 浏览文章: 海子短诗中的重要意象浅析(文/谭五昌)
« 海子十八年祭孙文涛:海子及其优美诗歌特质奥秘 »

海子短诗中的重要意象浅析(文/谭五昌)

1、意象是现代诗的基本艺术符号。它是诗人感性、知性和客观物体在瞬间的综合。意象即来源于诗人深刻的感性生活,又来源于诗人精神深处的紧张和震动。因此,通过对诗歌意象构成系统的深入分析,既可以触摸诗人内在的生命律动,亦可以感受诗歌自身的艺术张力。作家常用的意象一般是有固定指向的,有一个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原则,即使有所变化,也是有据可寻的。作为抒情诗人的海子,他不仅有意识的建立了一套诗歌中空间上的精神模型(注释1),还有意识的建立了一套诗歌中意象的空间模型。这个模型与诗人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经验密不可分。其中包含的诸如“麦子、麦地、太阳、远方、大海”等意象引领了相当多诗人的创作。意象空间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诗歌中重要的意象;二是这些重要意象间的相互关系。
任何诗人都有常用的意象和语言表述方式,具体到海子,他的诗歌中的意象基本上是超验的,甚至是神话的。笔者认为,这很可能与海子的生活经验有关,纵观海子一生,他的生活经验其实并不复杂,对世界的经验大都出于阅读和思考。笔者试图对这些超验的意象进行分析,通过透视其意象的空间,分析意象和它所承载的情感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海子诗歌的解读提出一种可能。当然这是一个浩大的工作,本文所做的只是一个开头,即选择重要意象并进行分析,为描述海子短诗中的意象空间做一个浅尝辄止的研究。在这之后更加深入的工作,如清理意象间的关系、把意象间的冲突与海子整个诗歌创作相映和、以意象空间作为切入点解读具体文本等将会是更有挑战性任务。

2、海子诗歌的意象并非支离散碎,其中有着贯穿始终的主题意象,这一点已为不少有识之士所肯定。如在《试论海子的诗歌创作》一文中,邹建军指出海子的诗是“既有闪光意象的诗句而又有完整结构的艺术生命体”(注释2)。邹建军认为海子诗歌中主要的意象是“麦子”(注释3),奚密和王一川分别认为“火”或“远方”是主要意象。与这些观点不同的是,北大的洪子诚老师认为海子的主题意象并非单一,“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是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注释4)。限于文学史的篇幅,洪子诚老师没有给出意象的具体的分析,也没有明确指出这些具体意象之间的关系,但是在这段论述中却表明了对海子诗歌的分析不应局限于某些个别意象、以个别意象作为海子诗歌核心和主题的立场。“原型意味”则包含了“派生、衍生、延续、发展、反叛”等含义,暗示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这些意象。海子的语言具有一种“元素”的特征,他总是直捣事物的核心,并且总是让语言保持“湿润”的开放状态,使之相互呼应,这时诗中的每一个“元素”也就不只是他本身,而是一种巨大而本质化的象征的一部分。
正如基本词汇反映了文化的特质,诗歌中的基本意象也是抒情的诗歌的基础,是构成意象空间的基本元素。基本词汇的特点是出现的频率高,在整个作品中是持久而稳定的,他是话语的骨架和核心。基本意象的判定也可以以此作为依据。通过不断的阅读,很多元素性质的单词单字会比较清晰的留在读者大脑中,但是阅读本身就是带有偏向性的,很难避免对某些词汇的偏爱而对其他词汇的不以为意;很可能某一类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入人心,而另一也应该重视的意象却被有意识的放到了次席。为了避免这样的无意识的“误读”,本文在分析的过程中采取了“统计词频”的办法,即计算常见单字、单词在海子抒情诗歌中出现的频度,来确认那些意象是重要的,带有根本性质的。
以长诗《土地》的创作开始(1986年8月)和《诗学:一分提纲》的第五篇《朝霞》的完成(1987年10月17日)为界,我将海子的抒情诗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特点“是爱、是水,属母性”;后期“是暴力、是火,属父性”(注释5)。海子是完成了一个自由抒情诗人,到一个哲理化的抒情诗人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是对自己在诗歌写作序列上的地位和作用的认同。这种转变和当时社会的普遍文化、思想状况有关(1986、1987年的特殊历史事件),由于个人经验问题,本文舍弃从这个角度对海子诗歌转型原因的分析。
我从前期和后期分别随机选出了100首左右的抒情短诗作品(作品篇目请参阅附录一),作为分析的依据。经过计算机统计得出了所有单字和单词使用频率的结果(计算机分析得出的具体结果请参阅附录二)。下面我简单的对频繁出现的一些词汇做一个简述,我希望以这种方式排列出来的意象能够更加真实和公正的说明一些问题。

3、这200首诗共有38582个字符,排在第一位的是“的”字,2175次,第二位的是“我”字,794次。虽然在几乎所有用汉字书写的文学作品中,“我”字的出现频率也应该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在海子诗歌中“我”字的出现频率和次数仍然要相对高于同期很多的诗歌作品。人称代词“我”(第一人称)、“你”(第二人称)、“他”(第三人称)中,第一人称“我”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海子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抒情的诗歌本质所赐,而且也暗示了海子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仍然会以一种传统的方式出现。海子的写作立场是个人主义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以个体生命的感受为写诗的基本依据,“我”代表的是文化和精神的立场,而非之前朦胧诗中的“大我”。
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仅指对我们分析意象有帮助的名词)是“水”,在所有参与统计的诗篇中工出现了84次。与“水”有关的名次中,“河流”出现了32次,“河”出现了24次,“太平洋”出现了21次,“河水”出现了20次,“海”出现了18次,“海水”出现了15次。“水”这一类事物被海子反复书写,以各种面貌和气质出现,就连海子的笔名也是与水有关的,不能不说,这类意象也许是海子意象空间里面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和“水”出现次数几乎相同的名次是“地”,出现了83次(不包括作为助词的“地”)。“大地”出现了47次,“土地”出现了14次,显然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
使用次数最多的形容词是一个非常柔和而又充满色彩的词——“美丽”,出现了82次,“美”出现了9次。虽然“美丽”也许本意不一定是在说美丽,但这一形容词的频繁出现也许真是海子心理状态的某种体现。出现了36次的“幸福”也有这个意味。至少在表面上,“美”在与恶和暴力的较量上,暂时占了上风。
第三个频率最高的名次不是我们熟悉的麦子、麦地、黑夜等,而是“马”,出现了72次,“马匹”出现了9次。海子本人曾经说过,马是“大地的表情符号”(注释6),但是显然,这一意象还有其他含义。“马”是除了人以外,海子短诗中出现最多的生命体。在稍后的论述中,这将是进入海子诗歌意象模型的一个切入点。
然后是“灯”,64次,“太阳”,63次,“月亮”,61次,“月”,27次,“火”,57次。这四者都是发光的物体,“光”的源头,而且出现的频率几乎相同,因此我在意象提取的时候把他们归在一起。显然这四者之间也存在着质的差别。从日常的角度看来,虽然都是发光体,但是他们发光的方式是不同的:“灯”的光亮显然无法与日月相提并论;“太阳”和“月亮”分别照耀了白天和夜晚,太阳更多是以强势的姿态出现,月亮则出现在“黑夜从你内部上升”的夜晚,以柔和的姿态出现。从另一个角度说,月亮的光芒也是太阳赐予的。“火”是光源,也是光的创造者,我们也可以说,“火”的来源正是“灯”、“太阳”和“月”这些实体。与此有关的,“光”出现了16次,“光芒”出现了9次。
接下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村庄”了,共出现了64次,“乡村”出现了6次,“村”作为单字出现了4次,村落出现了3次,“村子”出现了2次,“村镇”出现了1次。海子在乡村呆了生命的大部分时光,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在他有限的生活经历中,农村是海子生命和精神的起点在他的抒情短诗中,以农村作为背景、以农民的身份出现、以农村中的元素(如粮食、田地、收割等)为对象的抒情比比皆是。他自己也曾经以“农民的儿子”自居。农村是海子抒情的起点,但不是终点。
“天空”也是一个颇为重要的意象,出现了60次。天空的性质中应该包含诸如遥远、笼罩等意味,也在某些时候成了创世者的代名词。但是天空的含义和地位绝对不同于“远”、“上帝”和“王”,它们的意义在不可避免的交叉同时,也在作品中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出现。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海子的意象空间中某些事物也许会暂时穿上其他意象的外衣,甚至经常以他种身份出现,这就涉及到分析的策略问题:我的论述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对这些偶尔的冒充者进行鉴别,尽量呈现的是一个清晰而非囫囵吞枣的整体结构。
女性象征的“她”,52次;“姐妹”,37次;“少女”,35次;“女儿”,28次;“女”,25次;“女人”,17次;“女神”,8次;“妇女”,6次;“闺女”,2次;“仙女”,2次;“处女”,2次。还有诸如女孩子等,不一一而足。其他还有“母亲”,36次;“妈妈”,8次,“妻子”,16次。有趣的是,这么多女性形象中,代表纯洁女性形象的“少女”、“女儿”等出现次数很多,其次就是有生养意味的“母亲”、“妈妈”。除了这两种女性形象,其他类型诸如代表不洁的“妓女”、代表关系亲密却没有更多身体接触的的“女友”、“女朋友”、代表母系氏族核心的“祖母”等确实极少出现。这表明海子对女性关系仍然是单纯的,也是非常依赖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视海子心目中的女性的形象,应该是单纯的,纯洁的,又具有母性的。他对女性的热爱是类似于博爱的精神爱怜。在某些作品中,女性的的形象其实正式诗人自己的影子,透露出海子身上鲜明的女性气质和恋母情结的倾向。
“诗”和“诗人”都出现了51次,除了特殊的指代,一般情况下这两个词应该没有包含更多的含义。
时间和季节在海子短诗中一般也有比较清晰的展示,这种轮转含盖各个时间断,比如昼夜的交替,12个月的轮转,四季的更迭等。对季节来说,“春天”出现了46次,“夏天”出现了5次,“秋天”和“秋”共出现了58次,“冬天”和“冬”共出现了15次。显然,海子更加愿意阐释“春”——生命开始的季节和“秋”——收获的季节,而对热烈但相对缺乏内在张力的“夏”缺乏兴趣,“冬天”出现的频率虽然不高,但是海子后期的作品中有大量是把场景定为在雪中。对月份来说,“五月”出现了6次,“八月”出现了10次,“九月”出现了4次,“十月”出现了6次,其他月份没有出现。这也基本说明了海子对春秋的偏爱。至于“黑夜”、“白天”,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词语更是不胜枚举,相对来说,“夜晚”、“黑夜”的出现频率要高一些。但是海子重视时间的本意似乎并不是要把说明诗歌写作的时间或者诗歌内容发生的时间,他的时间概念其实是作为一种情绪出现,给诗歌的背景定下一个基调。真正属于“轮转”并且经常出现,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应该是昼夜的交替,如《黎明:一首小诗》、《日出》等是写从黑夜转入白天那一刻,是清晨,是太阳生气的时刻,是用阳光洗涤黑暗,以火灼烧万物的时刻。更多的是黄昏之后,夜晚来临,万物沉寂于黑夜的描写。单是“今夜”一词就出现了22次,“黑夜”这一意象在海子诗歌意象空间中是非常底层的东西,包含的内容要比“白天”丰富,这一点我在后面会加以说明。还有一些是描写从黎明到夜晚的,比如《幸福的一日》等。
“草原”,43次,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意象,草原在海子诗歌中,似乎总是处在被“经过”的地位,如“我只身打马过草原”(《九月》,而且出现的时间比较集中,大约就是海子和友人漫游青海前后。
“雪”和“粮食”是海子后期中非常常见的意象,与此类似的还有野花、桃花等。海子很喜欢把一个题材写出一个序列,比如桃花这个意象集中出现在海子晚期的创作中。
其他我比较重视的意象还有“家”(“家园”、“家乡”“家庭”等),“鸟”(“鹏”、“鹰”等),“树”(“柿子树”、“杨树”、“树林”等),在此我就不一一罗列。
以上是列出的意象是根据统计,出现次数比较多的。这个次数并不是单独某个词汇某个字出现的次数,而是具有相同或者相近含义的某一类词汇,从这里面我可以直观地看到海子大量使用的究竟是哪些意象。
上面我已经从海子短诗中提取了一定数量的重要意象元素,当然重要元素不一定出现的次数就会最多,但是出现比较多的意象元素一定是重要的。在这些意象中,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意象有“乡村”、“远方”、“马”、“鸟”、“土地”、“太阳”、“黑夜”等。这些意象被使用的频率很高,并且贯穿了海子全部的诗歌创作。前面已经提到,海子诗歌中核心意象并非某个单一的意象(元素),而是一些重要意象元素的组合。在一些互相牵掣、延续、发展、反驳之中,意象元素有机的结合构成了一个意象的空间。这个空间的内部是运动的,海子诗歌中的抒情正是以意象空间“运动”这一特性作为抒情的切入和依据。海子在抒情短诗中创造了这个意象空间,因此,还原再现这一意象空间便为解读海子诗歌提供了可能。下面,我将对这些海子短诗中比较底层的意象进行一个简单的解读。

4、“乡村”——抒情的起始
海子15岁考上北大,在此之前,他出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并在此度过了大学之前几乎所有的时光。海子诗歌中对田园,乡村的热恋应该是起始与此。但是我们应该不难看出这短短一段生平介绍其实包含了两个很有意思的问题:1、海子是少年天才,15岁考上中国最好的高等学府之一,可见他的智商之高。但是智商再高的人,也绝对不可能离开勤奋地努力。有理由相信,海子虽然生长于农村,但是真正的农业劳作、农副业经营、农业商品交换这些农村中基本经济元素他不可能有充分地参与。也就是说,农村虽然是他的家,但是他在努力准备上学高考的同时,不可能有大量时间参与农业劳作,不可能对农业劳作本质有深刻的理解。他的理解,应该是建立在后期(上大学之后)回忆的基础之上。2、安徽省属于南方,常识告诉我们,那里应该不生产麦子,不可能有大面积的麦田。所以海子诗歌中大量出现的“麦子”、“麦地”等意象元素并非取自于他生长的家乡,而是京郊昌平——他后期生活的地方。他在昌平的生活里面,海子显然也没有过直接地农业劳作的经历。
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我可以基本断定,“乡村”这一意象元素,以及这个意象元素所含盖的与乡村有关的意象元素并非来自于海子生活的底层。虽然他对这些东西应该是非常的熟悉,但这些意象元素更多的是根植于海子的回忆、想象、再加工。这里面不免充斥着与真实情况的冲突。1989年初,海子曾经回安徽探亲,结果“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注释7)、“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他说。“你在家乡完全变成了陌生人!”这些感伤从一定角度说明了,真正的海子家乡和他想象中的乡村确实存在着差别。
纵观海子一生,他的生活经验其实并不复杂,15岁之前在农村,考上大学之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高等学府。北大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他本身对现代文明的排斥态度,认为“城市是文明的癌症”(注释8),固执的相信“由于丧失了土地,这些现代的漂泊无依的灵魂必须寻找一种替代品——那就是欲望,肤浅的欲望”(注释9)这种对现代文明的敌视态度,使得海子作品中几乎不存在对现代化和现代生活的描述。与之前的朦胧诗和与之同时的“第三代”诗人的作品相比,他的抒情短诗中,能够让人找到直接的时代感的地方比较少,总是刻意对乡村田园中生命的灵性、淳朴的状态的描写而避免将文明都市直接入诗。即使是《吊半坡并给擅入都市的农民》这样诗作,“都市”一词的含义也与我们熟悉的含义相去甚远;倒是在长诗中,海子有过想现在文明含蓄而又猛烈的开炮,如在长诗《土地》中,“死亡老人情欲老人”代表的就是贪婪堕落的人类欲望,不过这种描写仍然不是直接出现,对恶的描写也仅限于总述似的象征。时代总是隐藏在抒情的背后,只是作为诗歌意象空间中的隐约背景而存在。
海子对世界的经验大都出于阅读,对当下和历史的看法都是从阅读中获得。也就是说,阅读得来的二手经验弥补和掩盖了他对现实世界的经验不足。15岁上大学之前,他的农村生涯是他生活的主要部分,是他早期诗歌意象的主要源头,也基本确立了他的今后诗歌创作的主题。15岁之后,尤其是在昌平的5年孤独的生活,他对文明社会的失望和对土地的钟情过分极端。灵肉冲突中,海子采取的是完全否定兽性,肯定神性的偏激态度。海子的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甚至情感经验可以说大部分源于二手,生活的过分孤独,社会交往的不足(社会对其的拉力)导致诗歌(尤其是其短诗)的整体性的单一——偏重于某些意象,以抒情为主的写作方式,用想象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诗歌的含义有一个大体可寻的框架。海子自己很清楚单凭想象和二手经验进行创作是一个无底深渊。他在《诗学:一份提纲》中说道:“幻象——他,并不提高生活中的真理和真实(甚至也不启示),而只是提高生存的深度与生存的深刻,身存深渊的可能”(注释10)。
因此,海子所谓的“乡村”和与之有关的意象元素并非有确切的现实指向,而是作为抒情的起点存在,成为几乎所有的抒情短诗的话语背景,是“一种能够涵纳他过渡丰富与热烈情感的最佳客体对象”(注释11)。但是“乡村”这一意象元素并不是指向海子追求的精神家园。“在镇子边的小村庄/有两棵秋天的柿子树/柿子树下/不是我的家”(《昌平柿子树》)。在《诗人叶赛宁》中,海子以叶赛宁的面目出现,“星日朗朗/野花的村庄/湖水荡漾/野花!/生下诗人”,但是“家乡赶走我/来到酒馆和城市”。海子是农村的子弟,农村是起点,农村为海子提供的意象元素和诗思,诗人以此开始了自己诗路的征程。

“远方”——彼岸的召唤
词频统计的结果表明,在海子诗歌创作中,“远方”、“远”一词频繁出现,总的看来,后期(1987-1989年)“远方”一次的出现频率要高于前期(1983-1986年)几乎一倍。“远方”这一意象元素越来越多的出现意味者诗人对这个概念在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的深入。“乡村”、“田园”虽然赋予了海子抒情的基点,虽然多次经海子包含感情的加以表现,但是“贫瘠、荒芜、贫穷、落后”的总的形象使之无法作为“精神家园”而被诗人追求。而且真正的“精神家园”应该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具像化的。在海子抒情短诗中,“远方”这一意象元素无疑担当了“精神家园”这一诗意的栖居地的内涵。
海子有过一些对“远方”具体的描述,留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诗作《九月》和《远方》等诗篇是对这一意象元素的部分诠释。“远方”的形象是“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九月》),“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远方 更加孤独”、“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远方》)。但是这些“死亡”、“一无所有”、“痛苦”并不是一个确定性的指称,诗人迷恋远方,却无法像描述乡村一样说出远方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诗人对它的感觉是即亲切又陌生,这种感觉,赋予了“远方”以张力。然而海子却多次执着的表示要以“远方”作为精神的归宿,“我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祖国 或以梦为马》),“哪辆马车,载你而去,奔向远方”(《夜晚 亲爱的朋友》),“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黑夜的献诗》等诗句。从这些多少有些固执的意愿来看,“远方”在海子心中,的确是精神家园之所在。海子一直认为,诗人被放逐和囚禁在现实世界是一种受难(注释12)。也许,海子所向往的远方能够包含他作为凡人所失去的一切。对远方的遥望笼罩了海子所有的抒情短诗,远方甚至含有终极意义的意味。“如果没有对远方的看视,听不到那呼唤的声音,海子诗歌就失去了吸引自我的魅力”(注释13)。在对这个命题的解析中,可以看到海子最后的文化心态和持守。海子不能确定“远方”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样的追寻,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就像不断推石头上山的西西福斯,追寻的过程也许比结果更有意义。这本身,就是莫大的悲剧。海子矢志不渝的坚信远方的存在,并且并以激烈的姿态进发,这的确有异于同期“第三代”诗人的诗学精神,在一个“无情可抒”的年代,在“主题”、“中心”、“理想”都被消解的年代,保持这样古老的**守多少有些另类。
有一点我必须要补充,海子在短诗中没有对抒情进行克制。所以“远方”、对“远方”的追寻等意象元素的展示是以抒情而非理智的面目出现。
海子在“乡村”中找到抒情的起点,把“远方”作为精神家园。像迷恋“远方”一样,海子对向着远方的“进发”也看得无比高贵。

“马”和“鸟”——坐骑和翅膀
海子在《诗学:一份提纲/一、辩解》中说道“马是人类、女人和大地的基本表情”。“人”是神之子,上帝的作品,也是上帝的奴隶;被放逐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女人”是母体,“万物之母”。“大地”是“束缚力”,是“实体和万物中的绳索”,是死亡意识(注释14)。“马”属于“原始粗糙的感性生命和表情”(注释15)。
海子最慷慨激昂的抒情短诗《祖国(或以梦为马)》中反复地强调“诗人”是“以梦为马”的,在“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的同时,“马”也将升华成为“龙”——统治力的象征。关于“马”的诗句还有诸如“燃烧的马,拉着尸体,冲出了大地”(《马(片断)》),“给我星辰和马匹”(《无题》),“只身打马过草原”(《九月》),“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黑夜的献诗》),“哪辆马车,载你而去,奔向远方”(《夜晚 亲爱的朋友》)等,这些与“马”有关的描述中,“马”是载体,背负抒情主体驰向“远方”。诗人与“马”有一种互动的关系,有的时候是抒情主题处在主导地位,催促着“马”的前进,比如《九月》,诗人在象征着慢慢历史的“草原”中,像一个孤独的战士,打马而过,向着“凝聚死亡野花”的远方进发;还有的时候,抒情主题则会相对被动,如《马(片断)》中,“马”是一团烈火,激烈而勇猛,“燃烧的马”,像启示一样,历尽沧桑却依然饱含热情拖起主体前行的意识;“马”和抒情主题也经常互为依托,彼此互相需要,不能分离,密切如同一体,抒情主体强烈的表现出对“马”的需要,如《祖国(或以梦为马)》,抒情主体认同的诗人和“马”必将是在一起,又如《无题》中执白的要求“给我星辰和马匹”。
从象征的角度来说,“马”是诗人达到彼岸的交通工具,是诗人实现远行目的的方式。在某些时候,这个意象元素可以具体化为诗人的作品。
“鸟”这一意象元素出现的次数没有“马”那么多,但是从海子成名作《亚洲铜》开始,这个意象元素贯穿了海子整个诗歌的写作。
“鸟”这一类意象包含了诸如“鹏、鹰、鸽子”等。对此,海子在《诗学:一份提纲》中曾经说过:“鹰是一种原始生动的诗——诗人与鹰合一时代的诗。”这类意象元素构成了一个奇妙的网,奚密在她的《海子<亚洲铜>探析》中有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比如在《亚洲铜》中出现的两只白鸽子——“爱怀疑和爱飞翔的鸟”——与古代诗人屈原之间形成了一个对照关系。在诗剧《遗址》第二幕力,群巫合唱“屈子呀/一个男人/他轻轻走上岸去/一身白衣裳呀”和《亚洲铜》中屈原的“白鞋子”(白鸽)应和,屈原是中国诗歌传统的重要源头,他的形象也暗含了“被放逐的先知、被误解的诗人”的形象。这和海子的“诗人受难”说相符。“屈原”在代表中国文化和诗歌传统,诗人受难传统的同时,也是海子的一面镜子——海子是它的影子,它也可以是海子的影子。
鸽子是纯洁的象征,前文曾论及,海子与生俱来的女性气质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纯洁的事物,白鸽子这一意象元素反映了这一点。至于鹰,是力的象征,代表了诗人的另一面。“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秋》)。“鸟”的特点是翅膀,飞翔,翱翔于天地之间。如果“鸟”是诗人的自比,那么海子诗歌意象空间中的“天”“地”就是这鸟飞翔的世界。

“土地”——核心和基石
海子是行动的诗人。他拼命的写诗,用诗歌完成自己的生命,他“全身心沉浸在诗歌创作里,任何别的创作或活动简直被我自己认为是浪费时间”(海子日记)。他很少以别的文体进行创作,因此仅有的几篇诗学论文更是弥足珍贵。他的几篇论文和长诗的序跋很大限度的展示着海子的诗歌观念,在这些论文中,他通过对意象的阐释表明自己的诗歌立场和追求。本节的论述主要是根据海子的文论,力求探寻海子诗歌中底层的东西。
在《寻找对实体的接触》(《河流》原序)中,海子说道:“诗,说到底,就是寻找对实体的接触。”一些朦胧诗人向史诗的转变启发了他,海子“决心用自己的诗的方式加入这只队伍”,他写“北方”,写“土地”,想“接触真正粗糙的土地”。土地是海子诗歌中最原始、最本真的东西,土地是“沉默的核心”,是“真正的诗的基石”。这不光是海子对他的“大诗”的观念,也是他抒情短诗的观念。
海子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因此,他很自然的选择了“大地”作为他诗歌中全部意象的基石和起始。“大地”这一词汇中蕴涵的深厚的历史感也使海子很容易对史诗的概念契合。“大地”包含两重含义:一、实体,主体,生命的核心;二、诗的基石,最原始、最本真的素材,人类文化的经典。
“大地”是一个开始,它孕育和负载着一切生命。大地的特点是沉默的,幽暗的,荒芜的:“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重建家园》);“荒凉大地承受着荒凉天空的雷霆”(《黎明之一》);“大地孑然一身 至今仍孑然一身”(《北方的树林》)。但是海子心中的土地是死亡的,土地已被失去,“土地的死亡,迫害我,形成我的诗歌”(长诗《土地》),人们丧失了土地,“土地表层 那温暖的信风和血滋生的种种欲望”(《秋天的祖国》)。这都充分表明了海子对现代文明的敌视态度,他渴望拯救土地,还土地本来的面目。他从乡村中找到“麦子”,“麦地”等意象元素,为土地安插生机,意在救赎迷失的灵魂。“麦子”象征着绝望大地上的生机,“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的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五月最宝贵的财富,大地蓄积的精华。风吹麦田,麦田摇荡,麦浪把幸福送到外面的村庄……”(注释16)麦子虽然具有生机,但是却没有拯救大地的能力。麦子这个意象元素刚刚出现的时候,是健康饱满的,虽然弱小,却富有生气:“白杨树围住的/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麦地》);“打一支火把走到船外去看山头被雨淋湿的麦地/又弱又小的麦子!”(《雨》);“永远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芳香, 站在山岗上”(《黎明之一》)。海子借着这柔弱的“麦子”,维系着心中对美和纯洁的渴望,一厢情愿的要在工业化文明的城市中种植庄稼,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注定了他的悲剧。他随着他逐渐意识到土地终将失去,生机会被“欲望老人死亡老人”残忍的铲除,“麦子”不再有先前那样的乐观,“麦子”的定语变成了“孤独的”、“绝望的”,这种悲剧性的奋战在文化中或许是崇高的,但在海子的诗歌中,生机逐渐消除,获救的机会不再有,麦子被收割了,“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当所有的希望终于不再有的时候,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土地”除了上述象征性的含义以外,另一层文化性的含义。“土地”实际上代表人类经典文化的总和。在被海子看重的伟大的诗歌(但丁、歌德、莎士比亚的作品)之上,还有更高以及的创造性诗歌,海子认为,“这是一种诗歌总集性质的东西——与其称之为伟大的诗歌,不如称之为伟大的人类精神——这是人类形象中迄今为止最高成就……这是人类集体回忆或造型。”这些被海子寓为“人类之心和人类之手的最高成就”是:一、埃及金字塔;二、敦煌佛教艺术;三、《圣经﹒旧约》;四、印度两大史书和奥义书;五、荷马史诗和《古兰经》。在海子看来,这些是在审美与创造之上,是伟大诗歌的宇宙性背景。这在海子的长诗中有更加明确的体现。“土地”的文化含义是海子文化精神的基础,他的诗歌,不仅肩负着救赎被工业文明异化的现代社会和现代城市,更加肩负着延续和发展世界文明的雄心。海子要用他的诗歌(尤其是长诗)作为“诗和真理的统一”,创造这样的“大诗”是海子的终极梦想。
海子在《诗学:一份提纲》中说道:“伟大的诗歌,不是感性的诗歌,也不是抒情的诗歌,不是原始材料的片断流动,而是主体人类在某一瞬间突入自身的宏伟——是主体人类在原始力量中的一次诗歌行动。”从这段话我们可见,感性的诗歌、抒情的诗歌对于海子来说,就是原始的材料和片断,因此,抒情短诗(尤其是后期)可以说就是海子长诗的原始雏形或感性来源。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海子短诗的解读是理解其长诗的开始,抒情短诗中所创造的意象空间作为意象的基础,在长诗中也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体现。
“水”是海子抒情短诗的另一个母体性质的意象元素。单从出现频率上讲,前期是后期的一倍以上。长诗《但是水、水》的后记中写道:“大地如水,是包含的……它像女人的身体,像水一样不可思议……女性的全面覆盖……就是水。”水是母性的,包含的,暗示着“寂静而内含的东方精神”。在海子短诗中,“水”和“大地”一样,不只作为意象元素出现在诗句中,更是以一种原始生命、万物本源的意味出现。一方面,“水”体现了海子的女性气质,水意味着纯洁,不断的涤荡着抒情主体的灵魂;另一方面,“水”本身带有流动、交融、淹没等特征,在诗中,抒情主体往往就是淹没其中,或者清洗自己,或者意味着死亡。“水”,尤其是“大海”、“太平洋”等,是“土地”这一意象元素的延续,尤其是后期例如《水抱屈原》、《太平洋的献诗》等,“水”更有死亡的意味。

“日——它无比辉煌”;“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海子是如此的重视黑夜,在他的诗中,时间的变换只是作为一种需要而出现。比如《土地》中的12个月的轮转,事实上月份只是作为每个章节的标题,并不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只有日夜的交替,太阳上升或者夜晚来临,在海子的诗歌中才有真实的意义。“日”代表光明,“夜”代表黑暗,日夜的交替就是海子心中光明于黑暗的交替,也代表了情绪的变化。
“日”、“太阳”是有实际的指代的。我们经常能从海子诗歌中看到这样的字句,“太阳不灭,物质不灭”(《黑风》)、“当年基督入世/他也在这阳光下长大”(《夏天的太阳》)、“太阳,扶着我站起来”(《日出》)、“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他从古到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祖国或以梦为马》)等。海子认为的“幸福”有三种——诗歌、王位、太阳(《夜色》)。成为太阳,是海子的终极目的,“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 (《祖国或以梦为马》),和他生命息息相关的大诗也是以太阳命名的。从他的诗篇和文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太阳不仅是象征着光明,也象征着秩序和力量。太阳是统治一切的,太阳就是世界的王。太阳是海子热烈的一面,他渴望成为太阳,燃烧自我,照亮整个天地,这时候“太阳”更像是圣杯,在一个让他失望的世界中,他把自己当成了祭品,换得太阳的光芒洗去污秽大地上的欲望和邪恶,。他又像一个斗士,生活在黑暗中,为了追寻光明,不惜以燃烧自我作为代价,他写下了“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这样的豪言。海子甚至还要直接以太阳的面目出现,像创世者那样俯瞰大地,看着他的子民逐渐丧失土地,逐渐丧失语言。海子最激烈的时候,他甚至把“太阳”作为精神家园,灵魂的栖息地。然而太阳的本质是燃烧的,是毁灭的。在海子的诗篇中,他既是受难者,也是拯救者;既是牺牲品,也是斗士。这种悲剧色彩的双重面目使海子更像夸父,在追逐太阳的路上死去,“一切死于中途 在远离故乡的小镇上 /在十月的最后一夜”(《泪水》)。
海子在文论中有一个关于“太阳神之子”的比喻。他把那些才华横溢却又英年早逝的诗歌天才比作王子,那些出色的诗人(雪莱、韩波、赫尔德林、叶赛宁等)都是“同一个王子,诗歌王子,太阳王子”的化身。而“太阳王”就是海子向往的真正的“王”——伟大史诗的创造者,诗歌史上无法跨越的顶峰,他们是但丁和歌德。海子在诗中明确的表达他渴望成为“王”的信念,如在《秋》中,他干脆直接把自己加封为王,“秋天深了,王在写诗”。“王”像维吉尔之于但丁,引领海子“在他的王座周围盘桓”。海子可望成为王,他用《太阳》七部长诗来“角逐”这个王座。他称他的创作是“大诗”——“诗和真理的统一”。王,不仅意味着诗歌的王,也是真理的创造者。
因此海子诗中的“太阳”实际上有两重含义,一是救世的,是秩序和力量,是神;一是文化的,是诗歌的顶峰,是真理的化身。按照海子的观点,他是一个诗歌王子,他不甘于天才和抒情,更加向往诗歌中的理智和真理的昭示。然而他的写作依旧是青春式的写作,短短几年时间的海量创作相对于他并不丰富的对世界的经验来说,确实是太过于爆炸了。虽然在长诗中他尽量用理性写诗,是叙事的而非抒情的,他甚至为长诗中的幻象世界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空间世界,但是他依然无法避免经验的匮乏和超验元素的膨胀,激情的写作显然大于理性的思考。在这里我不过多的评论海子的长诗,我要说的是,在大诗的写作中,海子追求的大规模史诗性的创作,而他的史诗中的素材都是超验的,并非真实的,他必须为这个想象的空间建立一个完整的意象空间,确定长诗中的能指和所指。这必须是严肃的,不能含糊的。他在《诗学:一份提纲》的开篇就明确的表述了他这个意象空间的一个角落。这个意象空间不可能是在长诗的写作中突然捏造出来的,而是延续他以往熟悉的意象元素,拓宽发展而来,海子的短诗是长诗的最初感动和原始素材。而且,长诗写作中他使用的意象空间在他的短诗中也会有所体现。
海子整个诗歌生涯中,他大多都相信太阳的力量,以太阳作为追求的目标,著名的短诗《祖国或以梦为马》不仅是海子转型之后语言成熟的标志,更是表明了对真理和伟大诗歌追求的决心。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诗歌中太阳逐渐被黑夜淹没,光明再也低档不住夜晚的来临,我们再也看不到像《日出》那样对太阳的赞美和内心黑暗被洗去的幸福感。我们能看到的就是“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升起”这样触摸悲剧本质的诗行。“丰收后荒凉的大地”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悲剧性景象,让人不寒而栗,黑夜就是从这里升起,将光明吞噬。海子不再信任光明,甚至不清楚该向何处寻找光明,在《春天,十个海子》中,海子用割裂自我象征死亡,然而即使是死亡也无法是他找到光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是无比悲哀的。
“黑夜”与“光明”相对应,也是一种具有统治力的意象元素,“太阳”代表的是光明中的秩序,“黑夜”则代表的是黑暗中的真理。海子诗中的黑暗是多元化的,他曾经用来修饰“夜晚”的有“美丽”(“秋夜美丽/使我旧情难忘”《九首诗的村庄》),“明亮”(“明亮的夜晚”《玫瑰花园》)等,也有描写黑夜中蕴藏的暴力的,如“在十月的最后一夜/倒在血泊中”(《泪水》)。海子是“如此重视黑暗,以至于要以《黑夜》为题写诗。这应该是一首真正伟大的诗,伟大的抒情诗”(海子日记)。可见黑夜是抒情的,有生机的,能够给人以安慰。
海子在《诗学:一份提纲》中有一断有关创世的论述。文章从上帝创世的第六日讲起,上帝在第六日创造了男人——亚当。亚当的创造实际上是亚当从大地和上帝手中挣脱出来,“主体从实体中挣脱出来”(实体的含义可以参照前面关于大地的论述)。关于人的创造,还有一个重要的说法:“流放与囚禁。”人被放逐到天堂和地狱之间,“并且离天堂和地狱越来越远”。海子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原罪”的说法,认为人在世间就是受难。
生是流放,是受难,死和黑暗是原始的,是开始,也是结束。“黑夜即安慰,丰收即荒凉”(王家新语)。黑暗是结束,也是开始,黑暗中孕育着灯火,死亡中孕育着生命,“黑夜降临,火回到一万年前的火/来自秘密传递的火 他又是在白白地燃烧/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天空”(《献诗》)。黑夜对海子的意义在于“黑夜是神的伤口/你是我的伤口”(《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他把自己比喻成神,是太阳,是王,而黑夜是他身上的伤口,这个伤口逐渐扩大,溃烂,从一开始的温情的,孕育生机的美好的夜晚化成没有希望的、淹没光明的夜晚。海子诗歌中的黑夜前期是母性的,温暖的,后期是荒凉的,无尽头的。海子曾经向黑暗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真理,大地的颜色是沉默和黑暗的,“与大地最近亲的结合方式,是回归于他的沉默和黑暗”(海子3)。但是海子过多的沉溺于用黑暗来破解生命,他在黑夜中燃烧自己,但是未及将黑夜照亮,就先将自己烧尽。

5、上面分析了海子诗歌中比较常见的意象元素,我希望通过对这些意象元素的分析,能够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海子诗歌中的意象空间中的元素不断碰撞,在互相牵掣的过程中,描画出海子的精神发展轨迹,它是一个粗略的图谱,是解读海子诗歌的切入点,展示着海子从选择诗歌到选择死亡的过程。
海子从他熟悉的“乡村”中寻找意象,这里的“乡村”和他安徽的家乡已经不是同一概念,而是他心中对家乡农村场景以及北方农村结合再创造而来。农村是他大学之前的全部生活,他开始写诗的时候也就很自然的选择了农村、土地作为基本的意象。也正是这样的选择,使得他的诗歌有了天然的厚重,并具有承载民族文化底蕴的潜力,也为他后期的史诗创作提供了素材和意象基础。他把“大地”作为“沉默的实体”和最原始本真的素材,以之作为抒情的基点。大地是沉默厚重的,在欲望面前,大地逐渐失去生机。“麦子”象征大地脆弱的生机,生长向天空,却终究不能逃脱被收割的命运。乡村和大地都是一片荒芜,抒情主体不断地叹息“空有一身疲惫”,为了追求精神的安宁和“生”的希望,抒情主体选择了“远行”,向遥远而不可知的“远方”进发。诗人选择了“马”作为抒情主体的坐骑,用鸟和它的翅膀象征抒情主体在天空中翱翔,“马”和“鸟”这两个和诗人息息相关的意象到了《祖国或以梦为马》发展到了极至,“马”化为龙,“鸟”陧磐成为凤凰,抒情主体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诗人对诗歌和真理充满信心,不惜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去追求。“太阳”是真理和秩序,它是激情的源头,也是创作史诗的伟大灵魂的眼睛,它像创世者一样罩视大地,驱赶黑暗,指引着诗人前行。太阳无法照耀的地方就是黑暗,诗人早期创作中,黑暗是温暖的、母性的,黑暗像水一样,是大地的延续,是“无家可归的依靠”;然而到了后期,黑暗更多地呈现出淹没一切的力量,黑暗从“丰收后荒凉的大地”升起,黑暗不再是一种拯救,这时的黑暗,是死亡,是无可依靠。后期的海子诗歌中,随着太阳光芒的减弱,黑暗的慢慢上升,“马”和“鸟”的能量越来越小,“人们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麦子和粮食变成了“绝望的麦子”;诗人不禁疑惑,“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远方”的精神家园究竟在何方?“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晚期海子的“远行”已经不再需要马,翅膀,向远方的进发变成了自我的割裂(《春天,十个海子》),太阳的光明不能照亮他心中的黑暗,纯洁的形象也被鲜血覆盖。意象空间从最初的和谐互补变成了反驳和无助。诗歌意象的空间不断偏移,表明诗人海子创作心态的变化,他本想从黑暗中寻求救赎,在光明中寻找秩序,在远方寻求安慰,但是在他的创作中,这一切最后都归于徒劳。诗人选择了诗歌,而他的诗歌在这种灰暗的创作中,预示了诗人的死亡。
上面简单的描述了海子诗歌意象空间中的横向联系,除此之外,意象之间还有衍生、延续的纵向联系。比如“太阳”是“光”的源头,“马厩”是“马”的栖息地等。由太阳可以衍生出“火”和“光”,海子渴望成为太阳,意味着渴望成为光的源头,成为激情和秩序的创立者,意象之间构成了一张交互指涉的诠释网络。这种意象衍生是来源于海子史诗写作中所必须遵循的秩序和结构。

6、《青海湖》
这骄傲的酒杯
为谁举起
荒凉的高原

天空上的鸟和盐 为谁举起

波涛从孤独的十指退去
白鸟的岛屿,儿子们围住
在相距遥远的肮脏镇上。

一只骄傲的酒杯
青海的公主 请把我抱在怀中
我多么贫穷,多么荒芜,我多么肮脏
一双雪白的翅膀也只能给我片刻的幸福

我看见你从太阳中飞来
蓝色的公主 青海湖
我孤独的十指化为天空上雪白的鸟
1988.7.25
《青海湖》是海子后期的作品,这是一首好诗,调子温柔含蓄,即保持了语言的开放状态,又具有诗歌节奏的自然韵律美。
青海湖是水,是母性的,寂静而永恒,充满了东方的气质(请参阅《但是水、水》原代后记),海子奇特地把它想象成为酒杯,酒是粮食的精华,是大地中生长的生机的精华。如果说水是宁静的,那么酒就是热烈的、直觉的,代表一种突如其来的感动。正如在《酒杯》中海子写道,“酒,石头的牢房囚禁又释放的满天奔腾的闪电”。
的一段中,“一只骄傲的酒杯/青海的公主 请把我抱在怀中”,海子还把青海湖比作公主。公主是纯洁的象征,海子用纯洁修饰青海湖,并渴望沉如其中,表明他对纯洁的美的渴望。“我看见你从太阳中飞来”,太阳是真理和秩序的化身,也象征着诗人渴望的诗歌的极至——诗和真理的合一,在这首诗中,“太阳”包含这些含义。青海湖从太阳中来,表明它是真理的种子。
“荒凉的高原”,点明高原是荒凉的,相对于青海湖的水来说,高原就是土地,是更接近天的土地。高原是荒凉的,大地也是荒凉的。海子用荒凉修饰高原,却用“肮脏”修饰家乡,“在相距遥远的肮脏镇上”。诗人此刻远离了肮脏的家乡,更渴望让自己也不在肮脏,不再荒凉,他要投入到纯洁的青海湖中,让纯洁的水洗净自己的污浊。
诗歌的第三段写道:“波涛从孤独的十指退去/白鸟的岛屿,儿子们围住/在相距遥远的肮脏镇上。”像《春天,十个海子》一样,“儿子”就是分裂出来的抒情主体,这样的例子还有诸如“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黑夜的献诗》)等。家乡的肮脏带来的是海子(抒情主体)的肮脏和荒芜,肮脏可以让纯洁湖水去洗净,但是荒芜,即使有了纯洁的湖水,又有什么用呢?《祖国或以梦为马》中,抒情主体说自己是“空有一身疲惫”,一事无成,而虚度的生命是最不能容忍的。与其在荒芜中生存,不如庄严的死去(11、8、1986的日记,对克力斯多夫的描述)。荒芜意味着徒劳,对真理和家园追寻的失败。投入青海湖中,一方面是渴望洗净自我,另一方面则是对一事无成的殉道,庄严的死去。
第四段中,海子渴望真理中最纯洁的部分洗涤自己,渴望寻求纯洁和真理。在海子抒情的这一刻,眼前是多么美好。但是,“一双雪白的翅膀也只能给我片刻的幸福”,这句说明,这些纯洁的东西依然不能完全洗去他心中的黑暗,这种纯洁和美好,只能保持“片刻”的时光。这样说来,清洗自我还有什么意义,追求纯洁还有什么意义!他终于会对纯洁产生根本性的怀疑,对神圣的秩序和真理产生怀疑,“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春天,十个海子》)第三段“儿子”是抒情主体的自我分裂,代表诗人在现实世界(“家乡”)的肮脏的部分。在肮脏的世界中,洗涤自我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诗人将自我分裂,渴望寻找真理的途中的那个自我能够得到纯洁的洗礼。这种分裂是一种妥协,但是即使是妥协,这部分自我得到的也依然不过是片刻的幸福。为什么只能是片刻?是内心黑暗太多无法洗净,还是挂念“家乡”肮脏的自我不能释怀?无论是那种解释,他分裂自我的倾向在此时就已经露出端倪,最后终会变成“十个海子”。最终,他也许会毁灭肮脏的那一部分,也许,这是追求纯洁的唯一办法。
《青海湖》写得是母性的水,纯洁的青海湖,但是其中却暗含着,抒情主体已经发现纯洁和真理已经无法让其获得长久的幸福。他的解决办法是,一方面,投入到清澈的湖水中,完成一次庄严的殉道;另一方面,就是分裂自我,力求能让自我的一部分获得安宁。然而这些,都失败了。抒情主体这种貌似优雅实则痛苦的追寻的诗篇终将会走向《黑夜的献诗》和《春天,十个海子》这样的挽歌。

注释:
注释1:骆一禾.海子生涯:“《七部书》的想象空间十分浩大,可以概括为冬至太平洋沿岸,西至两河流域,分别以敦煌和金字塔为两极中心;北至蒙古大草原,南至印度次大陆,其中以神话线索‘鲲(南)鹏(北)之变’贯穿的。”
注释2:崔卫平.不死的海子P240
注释3,崔卫平.不死的海子P243
注释4:洪子诚《当代文学史》
注释5:西川《海子诗全编》P9
注释6:海子.诗学:一份提纲:1、辩解
注释7:西川《海子诗全编》P 924
注释8:臧棣《向神话致意》中国校园网
注释9:海子.诗学:一份提纲:1、辩解
注释10:海子.诗学:一份提纲《不死的海子》P294
注释11:《谭五昌,海子论》
注释12:《诗学提纲》P285,流放与囚禁,受难。
注释13:《重读海子》杨四平
注释14:海子.诗学:一份提纲:2、上帝的七日
注释15:海子.诗学:一份提纲:1、辩解
注释16,王家新.哀歌,上海文学1999/6

参考文献:
⑴海子.我热爱的诗人——赫尔德林[A],西川《海子诗全编》[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0
⑵海子.土地篇[A],西川《海子诗全编》[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0
⑶西川.死亡后记[A] ,西川《海子诗全编》[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0
⑷骆一禾.孩子生涯[A] ,西川《海子诗全编》[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0
⑸海子.诗学:一份提纲[A] ,西川《海子诗全编》[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0
⑹王家新.哀歌[J],上海文学 1999/6
⑺西川.怀念[A] ,西川《海子诗全编》[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0
⑻谭五昌.海子论[J],诗中国 1999(春季号)
⑼洪子诚.当代文学史[C] 北大出版社 1999
⑽崔卫平.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3
⑾杨四平.重读海子[A],涪陵师专学报 2001/1
⑿杨秋荣. 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解读,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0
  • 相关文章
  • quote 1.jwt1982719
  • 非常癡迷于海子的詩作,對海子對於詩歌的悟性與執著非常欽佩。十分懷念那個麥地的倔強少年,懷念海子生活的那個八十年代,我很欣賞一位網友所言,“海子的離去是因爲他選擇了拒絕喧囂的九十年代。” 拙詩兩首聊表我對海子的無言思念,願天堂裏歌唱的少年守望塵世的麥田,守望我們卑微的靈魂。。。。。。
    2007-9-26 18:58:03 回复该留言
    6.深圳郟万濤

    郟万濤在深圳祝福熱愛海子熱愛純詩歌的詩友快樂幸福,一生平安。非常期待與各位詩友真誠探討,共同進步。jwt1982719@tom.com 或 henry.wt.jia@foxconn.com .
  • 2007-12-16 12:22:51 回复该留言

发表评论

为了防止SPAM,含链接的评论需要审核后才能显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新评论及回复

最近发表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