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筵-欢迎您的到来!
|  首页  |  图片频道  |  爱筵论坛  |  爱筵博客  |  给我留言  |    好书下载  | 
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是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前5:16-18
爱筵-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作者:蘇穩信      更新时间:2006-4-14 

全能的神,你鑒查我心中的靈魂,你也測透我的心,知道裏面充滿了對人的愛和對善的渴望。”
“我向你挑戰,滾開吧,邪惡的勢力!神和我在一起!”
“哦,我的神,在你自有永有的神裏面,我的靈在歡唱,你是我的磐石、我的光、我永遠的信任。”
“無論怎樣,讓我轉向他並在寫作中結出累累的碩果。”
一場歌劇正在排練,歌手和樂隊成員都緊緊地盯著指揮。他打著狂野的手勢,音樂家們努力設法揣摩他的意圖。他到底想要他們做什麽呢?兩個小提琴家彼此同情地偷偷交換了一個眼神。都覺得和這樣一位怪癖的作曲家、指揮家合作是多麽的艱難。
  音樂變成一串刺耳的音符,然後陷入無助的沈默。然而指揮家看上去很迷惑,顯然他沒有意識到排練爲何中斷。音樂家們漸漸明白了他滿臉驚恐的表情只能指向一個結論:他聽不見,並且他勇敢地謀略掩飾自己的耳聾。
誰能制止這場鬧劇?音樂家們尷尬地在椅子上變換著姿勢,或死死盯著自己的樂器或是面面相覷,不敢擡眼看一看指揮。指揮仔細察看音樂家腿上的樂器並研究他們克制的表情。他把一個朋友叫到身邊,朋友匆匆寫了張紙條給他:“請不要繼續下去了”。
  指揮倉促地讀完紙條,轉身沖出了劇院。他不停地奔跑直至回到家中,撲到沙發上,把臉深深地埋在雙手中,多少小時路德維希·馮·貝多芬一直在絕望的沮喪中徘徊,他再也不能對世界掩藏失聰的秘密了。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被許多最偉大的作曲家認爲是亨德爾及其音樂忠心的愛慕者。在臨終的床上他宣稱:“亨德爾是最偉大最聰明的作曲家,我還需向他學習。”之所以貝多芬對這位前輩感到特別親切,是因爲他們兩人在極度的逆境中繼續著藝術的努力。亨德爾對抗的是斷斷續續的外部不幸,而貝多芬的衝突在他的內心。
  從1770年出生起,貝多芬就面臨著排山倒海的困難處境,酗酒的父親苛刻而不負責任,慈愛的母親一直體弱多病,四十歲就早早離開了人世,儘管他的父親不象莫劄特的父親一樣善於發掘,但他的音樂才能很小就顯露出來了。
 貝多芬年輕時移居在歐洲的音樂之都維也納,開始爲聚集在那兒的貴族演出。儘管他粗魯的態度總是讓他們目瞪口呆,但他那精湛的鋼琴技藝卻讓他在貴族中倍受歡迎。貝多芬的粗魯的習氣和不修邊幅的外表讓他也臭名昭著,然而,他一丁點也不在乎那些文雅講究的保護人。他從未試圖嘩衆取寵,也不想發迹。故保持著沒有教養的風格。
  不修邊幅的貝多芬常常在鄉間地散步,儘管已是大名鼎鼎。有次在巴登城外徘徊時,他居然被警官誤認爲流浪漢而被拘捕。當時,警官對貝多芬大聲的抗議和憤慨的聲明卻不相信。如果不是一位當地音樂家解圍,證明這頭蓬亂的如棄兒般的人的的確確是偉大的貝多芬的話,他就只能在監獄過夜了。
  貝多芬是在整個歐洲都處於社會動蕩之時成熟起來的。當時的空氣中彌漫著革命的氣息,所有的既定格局無不受到挑戰,拿破侖正在遠征,無情地征服著途中的每一個民族。起初,貝多芬非常欽佩這位征服者的威力,準備把自己的第三交響樂曲獻給這位英雄。但聽到拿破侖稱帝的消息時,貝多芬在狂怒中把樂譜的扉頁撕成了碎片。作曲家急風驟雨般的生活中不時地有著這樣的事情爆發。對他來說,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會觸動他,一次在餐館,侍者弄錯了他點的菜,他就被激怒的貝多芬連盤帶菜一股腦兒扣在驚慌失措的侍者臉上。
  儘管有許多知心朋友,貝多芬的生活依然充滿著孤單和誤解。他一生獨身,卻並非是自己選擇。他曾向幾個不同的女人求婚,但卻被拒絕,她們都佩服他的天才,但也清楚怪癖的個性會使他成爲無法忍受的丈夫。
  他生命中確定無疑的,損害他職業生涯的悲劇,是漸漸的失聰。因此而遭受的痛苦和羞辱幾乎將他引向自我毀滅。1802年,他在給兄弟的信中傾訴自己的心聲,說耳聾意味著他“必須像流放者一樣生活”同時也寫道:“我不能對別人說‘講大聲點,對我喊吧!因爲我是聾的……’我感到多麽的羞辱,當身邊的人聽到遠方牧羊人的笛聲,而我卻什麽也聽不見——或是他們聽到牧羊人在唱歌,而我卻什麽也聽不見。這樣的經歷把我帶到絕望的邊緣。”
  正是這種可怕的折磨,而不是對他人的怨恨,強化了貝多芬生活和音樂中隨處可見的激情。一個朋友有次苦惱地看著這位過去的大師試圖在Archdude Trio的排練中演奏鋼琴。這是貝多芬最後幾次在別人面前演奏樂器。聽了這可怕的嘗試,貝多芬的朋友寫道:“對任何人來說耳聾是件巨大的不幸,一名音樂家怎麽能忍受而不至絕望?貝多芬持續不斷的憂鬱對我來說不再是謎。”
  在他著名的Heligenstadt Testament中,失聰的作曲家抒發了他最深的渴望:“全能的神,你鑒查我心中的靈魂,你也測透我的心,知道裏面充滿了對人的愛和對善的渴望。”事實上,貝多芬的確能顧念別人並同情他們的苦惱。當他知道巴赫僅存的女兒需要幫助時,立刻出版了一部新作,將所有的收入贈給了這位老婦人。
  貝多芬的耳聾日益嚴重,他越來越退縮回到作曲的工作中,並進入與神之間非正統的親密關係。貝多芬一直活到1827年在臨終的床上,他再次向弟弟表示“已作好充分準備”回到神的平安裏面。他在生命盡頭的最後舉動是領聖餐,他的朋友哈頓布瑞納一直和他在一起,直到他在有暴風雨的那一天去世爲止。哈頓布瑞納寫道:一聲霹靂之後,貝多芬在昏迷中蘇醒,他睜開眼睛,舉起右手,嚴肅地、威嚴的向上看了幾秒鐘,仿佛在說:“我向你挑戰,滾開吧,邪惡的勢力!神和我在一起!”
  辨別貝多芬的信仰不是件容易的事,所有的傳記作者一致認爲他非常屬靈。他親密的朋友費利克斯·辛德爾堅持說貝多芬的  “整個生活是他內心虔誠的證據。”但是他非傳統的信心很難劃定爲哪一類。貝多芬和許多天才一樣,是很複雜的人,有著折衷的趣味和影響。
  貝多芬出生和受洗在羅馬天主教家族。他媽媽據說非常虔誠,從小就把貝多芬送往天主教的學校學習。他後來講,那兒的一個耶穌會會員老師讓他“在箴言”中成長。年輕時他參加各種各樣的教會,而他最重要的良師益友哥特布·尼夫是個新教徒。
 貝多芬的日記,信件和對話本(耳聾後用來和別人溝通)有許多地方虔誠地提到神,是堅定信仰的有力證據。他以自己特有的確信寫道:“不是原子的偶然碰撞形成了這個世界,如果宇宙的構造反映出秧序的美麗,那麽必定有位創造者:神。”
他和神的關係非常個人,在生活中感到不平時他向神尋求答案:“因此,我將平靜地忍受一切不合理,並把信心放在你永恒的良善上。哦,我的神,在你自有永有的神裏面,我的靈在歡唱,你是我的磐石、我的光、我永遠的信任。”在1815年,他甚至表示希望成爲一小教堂的作曲家,以求安寧和滿足,在那兒他將把作品獻給“永恒的神的榮耀。”
在他的日記中記錄著他熱烈的禱告:“無論怎樣,讓我轉向他並在創作中結出累累的碩果。”1810年,他向一好友坦白自己近乎孩氣的信心。他寫道:“我沒有朋友,必須獨自生活。然而我知道神比其他人更親近我。我一點也不怕他,我總是能認識和理解他。”貝多芬寫給他的朋友魯道夫大公爵的信時說:“我要比其他人更親近神,並且在人類中彰顯他的榮耀,沒有什麽比這更棒了。”
  貝多芬擁有法文和拉丁文的聖經,至少在晚年,他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與年輕的侄子一起禱告。他的圖書館藏有一些基督徒禱告的文獻。像托馬斯·阿·坎培斯的《效法基督》,還有一本非常著名的克裏斯蒂安·斯姆寫的《神在大自然奇妙作爲的反映》——一位路德派傳教士的著作。“蘇格拉底和耶穌是我的榜樣”。1820年貝多芬在對話本中寫道:他的虔誠而且隱密,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他說:“今天恰是禮拜日,所以我從《聖經》中引點東西給你:“看見你們彼此相愛。”
    我們知道,貝多芬創作了永垂青史的基督樂章。其中最有名的包括聖樂《橄欖山上的基督》(看上去表現了貝多芬心中受難的救主),《C調彌撒曲》(被貝多芬認爲“特別貼近我的心”),還有不朽的《D調莊嚴彌撒曲》,許多人視之爲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彌撒曲。他的Gellent Songsop.48是一組宗教詩歌,禱文和讚美詩,這些並不是被指定的任務,而是作曲家自由的選擇,因爲他深受這些屬靈文字的吸引。
  貝多芬屬靈的確信甚至流露在他音樂草稿上。他在《絃樂四重奏作品15號》的手稿中寫道:“因從病中康復向神獻上感恩之歌,盡在這利底亞調式中。”在《田園交響樂》的草稿中寫道:“哦,主啊,我感謝你。”多年以來貝多芬一直對教堂音樂很著迷。他1809年寫道:“在古老的教堂音樂中虔誠是神聖的……而有一天神會讓我把它表達出來。”在考慮寫作一部合唱交響樂,並描述爲“交響樂中一支敬虔的歌,採用古老的調式,主啊我神,我們讚美你,哈利路亞。”
  然而,他生活的其他方面看上去似乎與這些描敘相矛盾。儘管貝多芬生於羅馬天主教家庭,他卻從未實踐過這種信仰。他對教士明顯地持有懷疑,並且避免去教堂,急躁的性格,起碼在表面上妨礙了人們看到他基督徒的仁愛。貝多芬對東方文學有著強烈的興趣,他甚至把三篇印度教的文章壓在寫字臺的玻璃下。他毫無顧忌地引用異教的經文,例如《第九交響樂》中著名的“極度樂世界的女兒”、“極度樂世界”起源于異教中天國的名字。貝多芬的基督教信仰是不容置疑的,但他自己的信心帶有個性化詮釋的烙印,與常去教堂禮拜者典型的儀式迥然不同。
  貝多芬錯綜複雜的個性特點讓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史學家們在作曲家的信仰問題上爭論不休。也許他個人信仰的最佳途徑可以在貝多芬的音樂中找到——音樂顯示了這個人本身。貝多芬在信仰上嚴肅徹底的表現在他最偉大的神聖作品中——《D調莊嚴彌撒》。爲了它,貝多芬前所未有地費盡心思去研究教堂音樂,收集地方修道院中讚美詩的手稿,甚至使用了新的更精確的拉丁譯本,這樣可以對每個詞都有更完全理解。
  他在樂譜上寫道,“發自內心的,願它也能觸動心弦。”也許《D調莊嚴彌撒》的基石是《賜我平安》樂章。這一題是從亨德爾的《哈利路亞合唱》中“他將永遠爲王”這名歌詞上的旋律改編過來的。在題記上他寫道:“爲內外的平安禱告”,這就是貝多芬終生尋求並似乎在去世時才能找到的平安。
貝多芬的一些思考:決心
  對貝多芬生活的描繪浮現在歷史文獻和自己的文字中,而他的音樂是面對那些難以想象的困難和悲劇後取得的驚人成就。他遭遇著身體上持續不斷,日益惡化的折磨,這一切也使他感到羞愧、恥辱、丟臉。然而他拒絕向失聰造成的沮喪屈服。一年又一年在寂靜中,他繼續創作出傑出的作品,作品質量不但沒有下降,反而越來越卓越。
  今天,在一個醫藥技術高度發達,公衆意識已接受生理缺陷的世界裏,很難真正理解貝多芬面臨障礙的毀滅性。如今有隱蔽而有效的助聽器,戴著並不比一副普通的眼鏡更讓人羞愧。但如果貝多芬想要聽得見,他不得不在耳朵上戴一對笨重煩人的喇叭,這樣不僅把他的缺陷暴露在衆目睽睽之下,而且還會惹得維也納街頭的頑童吹口哨奚落他。
  失聰對任何人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對於音樂家—— 一個真正傑出的音樂家來說耳聾是致命的。貝多芬寫道:“唉!我怎麽能夠提這種感覺的損害,它應該在我面前比其他人有更充分的發展,而且我也曾經擁有它達到最完美的境界,甚至古往今來的同行也難以媲美——哦,我真的不能提起。
  感謝上帝,貝多芬決定戰勝自己並繼續自己的音樂生涯,他視之爲造物主託付給他的神聖職責。激動他的正是被認爲粗魯笨拙的那種力量和決心,使得他能繼續甚至進一步發展他與生俱來的作曲天賦。這一點非常令人驚異,如果你研究他後期作品的複雜精美,並且意識到除了在想象中他從未聽到的真實演奏,你就會爲此感謝上帝。
  貝多芬最主要的優點是“克服一切的堅定信心”,儘管這常常使他其他優點變得失色,但判斷一個人的偉大不僅僅要度量他取得的成就,還要考慮他在奮鬥過程中,他所超越的障礙。想想,有成千上萬的人徘徊在維也納的街頭爲他送葬。就知,這位耳聾怪人天才不僅得到同時代人的認可,而且贏得後來全世界的尊崇。
 
建議欣賞作品: 
  管弦樂:九部交響樂中的,第三交響樂《英雄》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和《第九合唱交響曲》、《E大調第5皇帝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 
內室樂:16首絃樂四重奏中《第十四號升C小調四重奏》 
鋼琴音樂:32首弦樂四奏鳴曲,第8《悲愴》和第14《月光》 
合唱音樂:《D大調莊嚴彌撒》、《C大調調彌撒》、《基督在橄欖山上》 

歌劇:《費德雷奧》

 

  
上一篇文章:喜樂斷想
下一篇文章:——耶穌會士
文章录入:
蒙恩
责任编辑:
无名
“约”与“法”
附录:
本站声明站内大量资料均从网上搜集及主内同道惠寄提供,若侵犯版权,请来函告知,以迅速更正。本站为非盈利站点,版权归基督所有,意在与广大信众共享神恩,向世人见证主的福音真理。欢迎浏览或转载,如发现有链接问题请及时来信联系。谢谢您的支持!(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观看,IE 5.0以上浏览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