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筵-欢迎您的到来!
|  首页  |  图片频道  |  爱筵论坛  |  爱筵博客  |  给我留言  |   好书下载  | 
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是谢恩,因为这是神在基督耶稣里向你们所定的旨意.帖前5:16-18
爱筵-約翰·賽巴斯蒂安·巴赫
    
約翰·賽巴斯蒂安·巴赫

   作者:蘇穩        更新时间:2006-4-14

“哪里有敬虔的音樂,哪里就有神恩慈的同在。”

  一個年輕人輕快地穿越秋天的德國鄉村,沐浴著十月柔和的陽光,腳底的落葉發出清脆的響聲。這是在1750年,他正在安斯達特前往盧貝克-要經過兩百英里的艱難跋涉,路程飛逝而過,因為他一心向往著即將聽到的音樂。此時,當代最偉大的風琴演奏家之一迪特里克.巴斯特休德要在大教堂獻上祈禱晚會,准備迎接聖誕節。

  徒步旅行去聽音樂會對這位年輕的風琴手來說不是頭一回了,他曾多次去三十里外的漢堡聽著名的風琴家雷肯演奏,甚至步行六十英里去塞萊參加法國的音樂節。但這些都遠遠比不上巴斯特休德,為了這次機會,他至少一個月不能擔任教堂風琴手的職位,經過再三懇求,上級才極不情愿的答應他離去。

  到了盧貝克,盡管難以抑制的興奮伴隨著雙腳的隱隱作疼,年輕的音樂家暢飲著大師的風琴演奏,卻深受鼓舞。明知有丟失工作的風險,他還是寫信告訴了安斯達特的老板,自己需要兩個月的假期而不是僅僅的一個月。

  三年以后,這位年輕人確定了自己一生最終的目標:創作規范的教堂音樂來榮耀上帝。由于永不滿足的學習欲望和永不止息的學習愛好,他立即著手行動。他的名字就是約翰.賽巴斯蒂安.巴赫.

  在歷史上巴赫被稱為基督教作曲家,几乎相當于教堂音樂家的“守護聖徒”。全世界都認為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并不是說在巴赫以前沒有偉大的宗教作曲家,事實上巴赫成了几個世紀以來基督教音樂的代表。

  然而巴赫作品的絕對數字卻無法統計,其種類亦然。這些作品包括眾贊歌、康塔塔、彌撒曲、清唱劇、受難樂、協奏曲、獨奏曲,實際上涵蓋了當時所有的樂器,巴赫在其他領域的生活也同樣丰富多彩:他從事許多繁雜的工作(常常是與音樂無關),還撫養了二十個孩子,其中几個成長為著名的音樂家。

  約翰.賽巴斯蒂安1685年誕生在德國的愛森納赫時,巴赫家族就已經被斐聲音樂界了。這一家族有五十多名音樂家載入史冊,至今仍被人紀念。早在童年時代巴赫就迫切地想抒發內心涌動的音樂才華。

  1695年喪父后在奧得魯夫從兄學習音樂。他很快成為一名出類拔萃的歌手,并在演奏風琴、小提琴和其他各種樂器上顯露出驚人的才能。巴赫的哥哥有一套樂譜,但他禁止小巴赫使用。也許正因為受到限制,這些音樂手稿對小音樂家產生了難以抗拒的誘惑力。

  因此一連好几個星期,巴赫偷出這些珍貴的紙片藏在自己的房間里,每晚在月光下寫樂譜直到深夜。當他哥哥發現這些復制的樂譜時,非常生氣并將樂譜沒收了。但是通過這些秘密的練習,巴赫已經在樂譜方面學到了寶貴的一課,同時還訓練出了巴赫對音樂的嚴謹和忠誠。

  在有生之年,他更多地以風琴演奏家而不是作曲家出名。令人驚奇的是巴赫在世時僅發表了十部作品。知道19世紀,他作曲方面的卓越才華才真正被肯定。在那時侯,他才被一些大師推崇,貝多芬曾說:“他的名字不應該是巴赫(巴赫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小溪),而應是海洋,因為他在構成和聲上為我們創造了無盡的財富。”

  象歷史上許多其他的大師一樣,巴赫的個性也有不同的方面。一方面,他一點也不自負,并且慷慨的贊助了許多的學生。巴赫家族一直有著殷勤好客的好名聲,他的第一位傳記作者福科爾特指出,“這些優點,連同他偉大的藝朮聲譽,使得他的住出總是賓客迎門,絡繹不決。”

 有一次,有一位友人稱贊巴赫精湛的演奏技藝,他以自己特有的謙虛和機智回答:“這沒有什么了不起,你只需要在真確的時間敲擊真確的琴鍵,其余的就交給樂器了。”

  不過,有時他也非常執拗和暴躁,尤其當他和目光短淺的老板或平庸的樂手在一起時。在二十歲那年,他嘲弄一個同事,把他叫做“母羊巴松樂手”。這位惱羞成怒的音樂家撿起一根棍子要揍巴赫,巴赫也拔出佩劍,一場決斗一觸即發,好在朋友們眼見爭論愈演愈烈,趕緊擠進來把兩個仇人分開。

  巴赫一生都在德國度過,主要在教堂演奏音樂。兩個世紀以來,馬丁.路德的思想滲透在這個地區,他們非常強調活潑的,個人的,以聖經為根基的基督教義。路德自己就曾是一名音樂家,他聲稱在自己心中,音樂僅次于福音。巴赫希望成為這位改革家最偉大的音樂跟隨者。

  巴赫對路德的信念深表贊同。他說:“音樂存在的唯一目的是為了神的榮耀和人類靈魂的享受。”當他開始作曲時,常常在稿紙上注標縮寫“J.J”(jesu juve─幫助我,耶穌),或“I.N.J”(In Nomine Jesu─以耶穌的名義)。在樂譜的結尾,巴赫總是寫上“S.D.G”(Soli Deo Glovia─榮耀歸給讀儀獨一的神)。對巴赫來說,這些并不是陳腐的宗教口號,而是他自己敬虔最誠摯的流露。

  顯然,巴赫有著深刻的,個人的宗教信仰。事實上,他整個生活都以屬靈的信靠為軸心。就像一個傳記作者所描述的:“他的情感生活的焦點無疑是宗教,以及通過音樂來服侍上帝。”

  巴赫存留下來的信件也有許多涉及他虔誠的信仰。他對家庭的愛在一封令人心碎的信中表露無遺,巴赫寫給自己欠下巨額債務背井離鄉的兒子:“我還能在做什么或說什么呢?我的告戒沒有效果,我的愛和幫助被証明是徒勞的,我只能背起忍耐的十字架,把不稱職的孩子交托給神的慈愛,決不懷疑他不會垂聽我憂傷的禱告,并按他的時間引領我的孩子明白通向他的悔改之路。”

  他的兒子─著名的作風家C.P.E巴赫曾說整個巴赫家族“習慣于凡事都以宗教為開始。”無論多么屬世,生活中沒有任何事被認為是不屬靈的,這一點也表現在巴赫所寫的有關吸煙的一首幽默詩中,結尾是這樣:“在陸地,在海洋,在國內,在國外。我抽著煙斗,敬拜我神。”

  從屬靈的觀念看,巴赫認為神聖和世俗的音樂之間并沒有根本的區別。例如在一本象《風琴小課本》這樣的“屬世”作品的開頭,他寫下如下獻辭:“贊美歸給獨一的神,因為神賜給人寫作的才能。”他的《管風琴小曲集》像許多其它作品一樣,題寫著“奉耶穌的名”他的作品常常有回旋的結構,如ABCDEDCBA.這種音樂形式上的效果在視覺上等價于十字架。

  巴赫是個“語言繪畫”的大師,他用大量的音樂手段來強化與之相配的文字的含義。在上百個應用這種技法的例子中,最著名的要數《馬太受難樂》。在這部壯麗的作品中,凡是唱到耶穌的地方,巴赫使用悠揚寧靜的弦樂為基督的形象營造一個“神聖的光環”,沒有例外一直持續到耶穌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么離棄我?”在這一重大的時刻,基督的人性達到了頂點,弦樂的光環被移去了,其感情沖擊令人難以忘懷。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場景是在他的巨著《B小調彌撒》中,戲劇性的“耶穌受難”樂章末尾,歌聲和樂聲都靜靜地降至最低音域,象征著音樂中耶穌的身體沉入墳墓。緊隨后的是“復活”中爆炸般熾熱的榮耀。這一效果被作曲家們沿襲了几個世紀。

  當巴赫經文用于音樂時,甚至連幽默的技巧也用上了,在他的《瑪利亞贊美詩》中,巴赫為拉丁經文“叫飢餓的得飲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配樂時,他讓長笛突然停止,只留下一個音符來填補最后一小節空白,給自己的杰作上添上這么一筆一定讓他忍俊不禁。

  作為誠實的路德會教友,巴赫是《聖經》和其他宗教的忠實讀者。在他去世時清點他的私人圖書館時,有八十三冊藏書,全部都是探究屬靈問題的。除《聖經》以外,還有兩種不同版本的馬丁.路德選集,以及數十冊十七,十八世紀路德門徒和支持者的著作。

  巴赫總是尋求他的藝朮和信仰之間的屬靈聯系。即使在學習當中,他的筆也很少停止。在他的《聖經》集注“歷代志上”25章,大衛王把音樂家分別出來從事聖殿敬拜的地方,他在空白處批注:“這一章是神所蒙悅納的音樂的真實根基。”在“歷代志上”的結構部分:"這是極好的証據,音樂是聖靈通過大衛創立的。"

 另一段這位作曲家最喜愛的經文應該是“歷代志下”五章13節了。在這兒描述了古代以色列的一次在聖殿中的崇拜:“吹號的,歌唱的,都一齊發聲,聲合為一,贊美感謝耶和華… …那時,耶和華的殿有云充滿,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神的殿。”當巴赫停下來思索這些經文時,他在空白處寫著:“哪里有敬拜的音樂,哪里就有神恩慈的同在。”

  在巴赫時代,一場名為“敬虔主義”的運動觸發了一場宗教大爭論。這些反對形式主義的團體的熱情吸引了巴赫,他也有持些一些與之相通的觀點,包括濃烈的“神秘主義”,和對死亡的強烈向往。可是這些敬虔主義都是十足的“藝朮憎恨者”,他們把教堂清唱劇稱為“有罪的可惡的東西”。巴赫是決不可能認為與《聖經》的音樂觀點相違背的運動站到一條戰線上的。

  巴赫自始至終都是一位教堂音樂家。在盛名之下,他放棄了平生唯一的一個世俗職位─羅伯特王子宮廷的音樂總監。而選擇了一個默默無聞的職位,在來比錫的一間教堂帶唱詩班,他寧愿這樣隱居在無人喝彩的自己鐘愛的教堂音樂的世界里。

  晚年時,巴赫的視力衰退,他生命的最后几個月是在雙目失明中度過的。1750年他悄悄去世后,他的墳墓沒有標記。他在床頭口授的最后的一部分作品是一首聖歌合唱《我來到寶座前》。

巴赫的一些思考:多產

  巴赫的音樂天才在他去世后的兩個多世紀中一直是個奇跡。但是這位音樂家并不相信他會出類拔萃成為不可超越的天才。他告訴一位學生:“努力練習吧,你一定會干的出色,你每一個手都有五個和我一樣健康的手指。”

  當被問到他的天才秘訣時,他簡單的回答:“我生來就是工作。如果你和我同樣勤奮,你也會與我同樣成功。”但音樂界中有沒有人的勤奮能和巴赫匹敵是令人懷疑的。他浩如煙海的曲譜終被收集并出版了,這項工作花了巴赫.蓋斯恰夫四十六年的時間,完整的版本裝滿了六十本厚厚的冊子。

  然而所有的這些樂曲都是他忙于各項其他工作時完成的:他擔任著風琴師,指揮,音樂指導,私人教師,甚至小孩的拉丁文教師---更不用說供養一個大家庭在各處奔波。他音樂中的靈感和美是顯而易見的。巴赫生命在大的奇妙在于,作為一個作曲家他怎么找到那么多時間來完成所有的作品,又怎么作出這么多一直被人們鐘愛的杰作。

  巴赫是德國新教徒工作倫理的化身。“我生來就是為了工作”可以說是他一生的座右銘。卻從未聽他抱怨一個字,恰恰相反,看上去他在几十年辛勞的音樂工作中自得其樂,從他小時侯連夜抄寫被禁的樂譜開始一直如此。甚至在生命的最后的關頭,盡管手朮后失明了,他還在拼命的工作校訂偉大的“合唱幻想曲”。

 巴赫對神的忠誠和表達這種心意的動力帶給世界一份音樂禮物供所有人欣賞。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音樂遺產。怪不得后來被里查.瓦格納譽為“所有音樂中最驚人的奇跡。

  
上一篇文章:各抒已見
文章录入:
蒙恩
责任编辑:
无名
“约”与“法”
附录:
本站声明站内大量资料均从网上搜集及主内同道惠寄提供,若侵犯版权,请来函告知,以迅速更正。本站为非盈利站点,版权归基督所有,意在与广大信众共享神恩,向世人见证主的福音真理。欢迎浏览或转载,如发现有链接问题请及时来信联系。谢谢您的支持!(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观看,IE 5.0以上浏览器浏览)。